无障碍电影国王的演讲
发表日期:2015-09-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嫩 江县有这样一位老农业专家,自从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他所热爱的农技推广事业,至今已整整五十多年了。虽然他已退休二十年,年近八旬,但仍然 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为全县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他就是嫩江县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魏世民。
学农爱农,一生情系农技推广。魏世民1961年 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是当时全县屈指可数的几名大学生之一。虽然师出“名门”,有着高学历,但他对工作不挑不拣,服从分配到环境艰苦的乡镇工作,在白云、霍 龙门乡农技推广站一干就是二十年,为这两个乡镇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扎实的贡献。他有着朴实、善良的品行,和农民情同兄弟,乡里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 “魏大学”。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民家中,指导他们防虫灭草,实施科学种田。他早出晚归,忘记了休息,更顾不上照顾家中的妻儿老小。
在 嫩江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远看象要饭的,近看是推广站的”。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辛苦人人皆知,在当时下乡都是坐马车或步行,一路风餐露宿,吃不好、睡 不好,下乡一趟回来,人消瘦了许多,也憔悴了不少,可他从不叫苦和累,把自己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广阔的黑土地。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1982年 调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全县农技推广工作,这时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就要加大科技投入。于是他注重 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大力倡导科技投入。他主持试验、组装的粮经作物综合丰产技术使全县粮经作物产量不断登上新台阶,粮食生产步入全国先进行 列。他先后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部、省级1等奖各1项,2至4等奖13项,为嫩江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县农技推广岗位上工作了34个春秋,1994年退休后仍然放不下他挚爱的事业,离职不离岗,继续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老推”的豪迈誓言。
打工兴安岭,育出耐寒高产麦豆新品种。1996—2000年,魏世民受聘于大兴安岭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参加大兴安岭科委和东北农大超早熟大豆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出超早熟双高优质大豆东农45和两个更早熟的大豆新品系东大1、2号,并且迅速在全区推广普及,填补了全省高寒地区种植优质大豆的空白,使我省大豆栽培北移200公里,从此,大兴安岭地区也飘逸出大豆的花香。
大 兴安岭是我省农业新开发区,那里土地肥沃,夏季高温,且雨热同季,但生育期短,春旱夏涝,采用传统栽培大豆常因贪青、小麦遭受“掐脖旱”而减产。为探讨当 地麦豆避灾高产新路,他利用早晚和午休时间进行避灾、高产栽培方法试验。在风光秀美的大兴安岭天然氧吧中,早晚和午间是小咬和瞎蠓称霸肆虐的世界,其中最 厉害的是一种小咬当地叫“刨锛”,口器特别锋利,往往乘人不备飞快从人的皮肤上叨块肉就跑,使人防不胜防。在中午的烈日下,是瞎蠓就餐的时间,饿狼般的瞎 蠓就象轰炸机一样嗡嗡扑人叮咬、吸血,每天实验过后他都被叮得浑身大包,他却以超人的忍耐力经过几年的试验摸索,研究出高寒地区采用窄行平播、密植的大豆 早熟、高产新路和采用小麦晚熟品种、适时晚播避灾的高产途径(后简称“晚晚密”避灾丰产栽培法),为他以后系统研究麦豆防灾、避灾丰产栽培技术奠定了基 础。
钻 研农作物防灾技术,破解农业生产难题。嫩江县是以麦豆为主的旱作物农业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类型复杂的寒温带,全国气候变暖中 心),随地球变暖加快气候干热化趋势日益明显,春夏阶段高温干旱和阶段低温冷害等突发性极端气象灾害日益频繁,导致麦豆减产30%以上的重灾年发生频率由4年缩短为3年,平均减产幅度上升到40%,粮食产量剧烈波动,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平稳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目睹灾年农民一年辛劳成果付之东流,魏世民不禁心急如焚。他怀着一颗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心,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一头扎进了麦豆作物系统避灾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中去。从2001年开始,他和老伴自费租地,引种筛选适宜晚播的麦豆品种,试验最先进的组装配套技术,并深入到乡镇农民中去示范。他租地时住的是山上四面透风的窝棚,喝的是山沟小溪水,每年从春播开始忙碌,干到11月才下山。超强的体力劳动使他的冠心病又发作了,但当他看到采用科技示范避灾丰产栽培技术的麦豆在灾年获得丰收,看到他指导的农户灾年把“中意牌”的面包车开回了家,他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十年磨一剑,经过几个灾年的示范,采用麦豆避灾丰产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30%到50%,亩增产60-100千克。由于在灾年能避过灾害,使麦豆作物生育在最佳生态条件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作物品种增产潜力,因此不仅避灾而且高产,能够变灾年为平、丰年,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的麦豆避灾增产新技术受到了省推广中心的高度评价,并于2006年在全黑河市进行推广。
麦 豆避灾丰产技术虽然研究成功,但在推广应用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应用。而准确的灾情预测是采用防灾避灾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气象灾害 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很难破解这一难题,但在广大农民祈盼的眼光鼓励下,魏世民决定试一试。他寻找先人对气象灾害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研读中外气象 权威学者有关论述,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国的农历竟然和太阳黑子周期完全吻合。经对嫩江县有史以来的60年 气候灾害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分析后得出:嫩江县严重的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值年和快速转折期。这个珍贵的发现使他欣喜若狂,通过更全面、深 入的研究,他终于找出当地麦豆作物气象灾害的基本规律,再结合当年的中长期天气预报进行分析,对当年的气象灾害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为了检验预测的准确 性,从2005年开始,他根据自己的预测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经实践验 证,都取得完全准确的结果,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牛马年好种田,就怕鸡猴这二年”的古老农谚在当地广为流传,被农民奉为种地的指 南,但是经他分析论证,这条农谚在当地并不准,而是恰恰相反,如果不进行纠正,将会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如2009年是牛年,因上年“自老山”,部分农民越区种植晚熟大豆产量冒了高。因而在农村掀起高价包地、换晚熟豆种,想一下子抱个金娃娃的大豆热。他发现后非常着急。因为根据他的分析2009年正处于“冷周期内”(拉尼娜冷事件发生年),中央气象台当年4月6日播报太阳黑子处于本世纪最低谷(当地60年 气象资料,太阳黑子低谷年大豆皆为歉年)而当年气象预报对大豆生育也不利,因此他预测大豆当年极可能发生低温冷害。大豆是农民当家作物,万一受灾减产,几 年也缓不过劲来。于是他马上撰写了《破牛马年好种田盲目乐观思想,立足抗灾夺丰收》的建议提交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黑河日报以《种地要靠科学》标题在专家 建议栏目予以刊登,部分农户按照建议改换了早熟豆种,经当年实践验证:全县仍按传统种法的大豆由于遭受严重低温寡照而大幅度减产,唯有采纳建议的农户做到 重灾不减收。如山区霍龙门乡新立村种田大户秦四明按照建议串换了早熟豆种,采用“早晚密”避灾栽培法种植,每公顷单产比本村传统种法多收0.7吨,增产40%,按此测算全县25万公顷的大豆增产17.5万吨。
2010年 由于北极冷空气南移,嫩江县出现冷冬,据当地气象资料冷冬年多为高温热夏,小麦易受“掐脖旱”而减产。魏世民根据历年气象灾害和当年气象预报分析预测当年 小麦可能发生“掐脖旱”灾害。于是向政府及媒体撰写了《在异常气象情况下小麦采取“晚晚密”避灾丰产栽培技术夺高产》的建议,黑河日报全文刊登,县农业技 术推广中心在科技园区对“晚晚密”避灾栽培技术进行了示范。经当年实践验证:因6月份罕见高温干旱,传统播种小麦严重减产,而科技园区5月31日采用“晚晚密”法栽培的小麦由于避开了6月份的“掐脖旱”,反而获得每公顷6021.7千克的高产,比传统种法增产49.2%,创造了灾年夺丰收的奇迹。按此测算,当年全县13万公顷小麦可增产26万吨。
农业生产是人类和大自然的较量,魏世民多年潜心研究的麦豆系统避灾丰产栽培技术就是由于能够以变应变,争取主动,采取打时间差,顺应天时,趋利避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变灾年为丰年,充分显示出了科技的威力。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在2007年黑河市减轻农业自然灾害,提高土地产出率学术研讨会上,他撰写的《关于加强豆、麦作物防灾减灾栽培技术项目研究的建议》论文获得一等奖。他本人在2010年也获得黑河市老科协老科技工作者建议奖。
老骥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年届七十八岁高龄的魏世民表示要继续发扬愚公精神,把农民的希望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服务家乡,回报社会。